纵观中国历史长河,无论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普通民众,还是千百年前的古代百姓,中国人对看热闹这件事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热情。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仿佛已经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之中,代代相传。在日常生活中,围观凑热闹本是一种无伤大雅的消遣方式,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调剂平淡的生活节奏。然而,任何行为都需要讲究场合——平日里围观街头巷尾的趣事尚可,但若是在两军对垒的生死战场上还抱着看戏的心态,这种轻率的行为甚至可能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向。
翻阅史册,关于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的记载往往给人造成一种错觉,似乎他夺取政权的过程轻而易举。但历史真相远非如此简单。当杨坚以皇室外戚身份开始掌控朝政时,立即遭到了各地势力的强烈反对,特别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地方将领们更是纷纷揭竿而起。在这些反对者中,相州总管尉迟迥、陨州总管司马消难以及益州的王谦等人最为突出。其中,尉迟迥的势力最为庞大,他与侄子尉迟勤合兵一处,麾下聚集了数十万精锐之师。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,杨坚果断派遣当世名将韦孝宽率领朝廷大军前往征讨。 两军在邺城城下展开激烈交锋。战事伊始,韦孝宽率领的朝廷军队就陷入被动,战况对朝廷军越来越不利。就在这危急时刻,韦孝宽敏锐地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:邺城城墙下竟聚集了数万当地百姓,男女老少如同观看庙会表演一般,有说有笑,神情轻松自在。原来,这些邺城居民听闻朝廷大军前来讨伐的消息后,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恐慌,反而个个兴致勃勃的好奇心,都想亲眼目睹这场难得一见的军事对决。当得知城外已经开战的消息后,城中百姓更是奔走相告,呼朋引伴地结伴出城,只为亲眼见证这场生死较量。然而,正是百姓这种看热闹的心态,给了韦孝宽扭转战局的绝佳机会。 深谙兵法的韦孝宽清楚地意识到,按照当前战况发展下去,己方败局已定。在这生死存亡之际,必须出奇制胜。虽然对无辜百姓下手会令常人犹豫不决,但作为一代名将的韦孝宽深知战场无情,他当机立断下令弓箭手向围观百姓所在的区域放箭。毫无防备的百姓面对突如其来的箭雨顿时乱作一团,惊恐万分地四处逃窜。部分人仓皇逃回城中寻求庇护,但更多的人在慌乱中冲向了尉迟迥军队的阵地,这一意外情况彻底打乱了尉迟军的阵型部署。最终,尉迟迥兵败自杀,其他起兵反抗的势力见主力已溃,也都纷纷偃旗息鼓,缴械投降。这场因百姓围观而改变战局的经典战例,至今仍为后世兵家所津津乐道。 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